近日,一段家长给孩子喂食活蝌蚪的视频曝光,视频中碗里不停游动的活蝌蚪被一口一口喂进孩子口中,家长称可以强身健体。有医生表示,蝌蚪中含有大量寄生虫,如果将其食入体内,极有可能感染裂头蚴。(4月3日 澎湃新闻)
冰心有句名言,“这世界,除了宇宙,最可爱的只有孩子。”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,我们丝毫不怀疑父母对子女的“舐犊情深”,却担忧由于他们的“意义之网”偏差、错乱,让孩子们承受了无妄之灾。看似不可思议的“喂食活蝌蚪”在现实中上演,只能用“无畏源于无知”来解释了。
中国人在家庭中最重要的职责,就是维持血脉的延续;许多父母并不缺乏对子女的爱与关心,却由于他们对爱的理解、对情感的表达存在误区,导致孩子们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伤害。背离了现代性的“喂食活蝌蚪”,尽管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,移花接木地用古代典籍来背书,却经不起推敲。
蝌蚪可以入药,并不意味着可以“喂食活蝌蚪”;一知半解、断章取义的“浅阅读”,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们陷入危险境地。一些家长的“轻率而糊涂”,根源于他们脑海深处对“偏方文化”的信任和认同。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一些偏方能够“化腐朽为神奇”,具备一些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功效,才有胆量让孩子们“以身试药”。
在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,老百姓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,科技、医疗技术也不够发达;面对一些难以治愈或者治愈成本较高的疾病,民众渴望有一种更低成本、更高效率的治疗方案。“偏方文化”迎合了老百姓的健康焦虑,口口相传、以讹传讹、道听途说,让一些民间偏方有了无中生有、夸大其词的生存空间。
当“偏方文化”成为一种区域性、群体性的亚文化,就会变成一种社会情境;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,就会进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数,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,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,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,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。强身健体需要均衡的营养、适量的运动和有规律的作息,指望通过“喂食活蝌蚪”来立竿见影地达到目标,何尝不是一种“捷径心态”。
我们拥有了古人无法比拟的医疗条件,没有必要被缺乏科学依据的民间偏方牵着鼻子走;这不仅是对偏方文化的摒弃,也是对孩子们的呵护。
热图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