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记者看到解放碑碑顶的方向标和风向仪已被拆下。
▲以前的照片中解放碑碑顶有方向标和风向仪(资料图)
4月2日上午,市民刘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爆料,前几天他无意中发现解放碑碑顶少了些什么,仔细一看,原来碑顶原有的“东、南、西、北”几个字消失了,他说:“解放碑作为地标建筑,碑顶上突然少了些东西着实很奇怪。”这些字究竟去哪儿了?经过调查,重庆晚报记者在渝中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找到了答案。
慢新闻-重庆晚报记者 张春莲 文/图
市民爆料
解放碑碑顶方向标消失
市民担心游客分不清方向
刘先生家住渝中区临江门,时常都会在解放碑附近转悠。上周六晚饭后,他和往常一样到解放碑散步,到碑附近时突然发现碑顶少了些什么,“因为天快黑了,加上下过雨能见度不高,我就用手机放大拍了碑顶的照片,拍照后拿着手机一看,原来碑顶的东、南、西、北几个字和风向仪不见了。”为了仔细确认,第二天一早,刘先生又专门去解放碑查看了一番,果真不见了。
重庆晚报记者从一些解放碑的旧照片中看到,以前碑顶确实有“东、南、西、北”几个字。有资料记载,解放碑碑顶除了有众所周知的时钟外,还有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。昨日上午,记者来到解放碑,远远的就看到碑顶上立着几根金属材质的小棍子,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的确不见了。“本地人在解放碑逛街时找人只要说在碑朝着什么路的方向即可。而外地人只要一看碑顶的方位标识,说在碑的东面或西面,即可一目了然。”刘先生说,作为重庆本地人,一般不会分东、南、西、北,但如今在解放碑来旅游的外地人越来越多,碑顶的方位标识“消失”了还是不大方便。
记者调查
为更换避雷针一并拆下
本月上旬就能重新装上
解放碑碑顶的方向标和风向仪到底去了哪儿?昨日,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渝中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,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“东、南、西、北”几个字并没有消失,只是因“东、南、西、北”方向标和风速风向仪与碑顶的避雷针是连接在一起的,因为碑顶的避雷针使用过久,出现锈蚀的情况,需要拆下来更换新的,所以在3月底一并拆了下来。
该工作人员介绍,解放碑是文物,上面的任何东西要动都得向上级部门申请,此次拆下是为换新,仅申请时间就长达几个月,因此不会轻易拆掉任何东西,就算暂时拆了也会还原。据介绍,此次,解放碑碑顶的避雷针是由有机塑料构成的,东、南、西、北几个字的方向标都将换上新的,风速风向仪也会在清理干净后一并安装上去,预计本月上旬就能重新亮相。
新闻延伸
方向标的作用是啥?
灯饰+指方向
作为重庆人,出门约地点,很少会说东西南北方向,一般以标志性建筑为参照物。但作为重庆标志性建筑的解放碑碑顶东、南、西、北几个字存在有何意义?
据渝中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,风速风向仪可以测风速风向,至于东、南、西、北几个字,目前它的作用主要是起到灯饰的作用,每天夜晚灯饰都会点亮。另外,解放碑是文物,它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有存在意义的。“早些年,解放碑周围不像如今霓虹灯、高楼大厦林立,因此碑顶上有一些具有功能性的风速风向仪、方向标也不那么单调。”据重庆市社科院抗战史专家邓平说,如今的解放碑是一座碑也是个地名,这里已发展成为都市核心,都市旅游目的地,“市民所说的解放碑碑顶的方向标能为外地来渝旅游的客人指引方向,这也算是它的一个作用吧。”
新闻链接
解放碑
抗战时期,现解放碑一带还叫“督邮街”,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。1941年12月,原市中区(今渝中区)都邮街广场建成一座碑形建筑,名“精神堡垒”(意指坚决抗战精神)。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,共五层,通高7丈7尺(象征“七七”抗战),为防日机轰炸,外表涂成黑色。
据《母城渝中》记载,抗战胜利后,政府决定在“精神堡垒”旧址建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,于1946年10月31日由当时重庆市市长张笃伦主持奠基,1947年竣工。纪功碑由碑台、碑座、碑身、瞭望台等部分构成。碑台为10米半径圆形青石台,高1.6米;碑座以8根青石砌结护组成碑柱;碑身高度为24米,正面刻有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字样;瞭望台直径为4.5米,较碑身稍宽,可容纳20人登临远眺。此外,“纪功碑”上还配有警钟、灯光照明、以及风向定位等设备。
1949年11月30日,重庆解放,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改建。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题名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,即现在的解放碑。1991年4月16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解放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2000年9月7日,重庆市人民政府宣布解放碑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热图推荐